第十講
神—無比的大愛
經文:約翰福音三章1至16節,約翰福音十三章34至35節
約翰福音十五章12至14節,約翰壹書三章16節
有一個法利賽人,名叫尼哥底母,是猶太人的官。這人夜裡來見耶穌,說:拉比,我們知道你是由神那裡來作師傅的;因為你所行的神蹟,若沒有神同在,無人能行。耶穌回答說: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,人若不重生,就不能見神的國。尼哥底母說:人已經老了,如何能重生呢﹖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﹖耶穌說: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,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,就不能進神的國。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;從靈生的就是靈。我說:你們必須重生,你不要以為希奇。風隨著意思吹,你聽見風的響聲,卻不曉得從哪裡來,往哪裡去;凡從聖靈生的,也是如此。尼哥底母問他說:怎能有這事呢﹖耶穌回答說: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,還不明白這事嗎﹖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,我們所說的是我們知道的;我們所見證的是我們見過的;你們卻不領受我們的見證。我對你們說地上的事,你們尚且不信,若說天上的事,如何能信呢﹖除了從天降下、仍舊在天的人子,沒有人升過天。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,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,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。神愛世人,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,叫一切信他的,不致滅亡,反得永生。
(約翰福音三章1至16節)
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,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;我怎樣愛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相愛。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,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。
(約翰福音十三章34至35節)
你們要彼此相愛,像我愛你們一樣;這就是我的命令。人為朋友捨命,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。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,就是我的朋友了
(約翰福音十五章12至14節)
主為我們捨命,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;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。 (約翰壹書三章16節)
保羅先生蒙召之後,受他的主人基督耶穌任命為「外邦人的使徒」,前往異邦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。他曾和同工們作了三次的旅行傳道,將主耶穌的救恩和天父神無比的大愛傳播給外邦人。
如以屬世的眼光看來,保羅和耶穌的十二門徒,無論是家世,天賦才能和所受的教育,或是社會地位而言,確實有很大的差異。對當時執政的猶太公會的成員看來,耶穌的十二門徒只不過是沒有學問的鄉下草民,可是保羅就大不相同了。
保羅具有純粹的希伯來血統,所以他曾自述說:「我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。」保羅雖是猶太人,可是他是出生於小亞細亞東部,基利加省的首府大數城。大數城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,也是希臘哲學興盛的一個國際文化都市。保羅自幼便受了希臘文化的薰陶,可是家傳的宗教信仰卻是屬於猶太教門中,最保守的法利賽教派。因此,保羅說過:「我是法利賽人,也是法利賽人的子孫。」論及保羅的家世,顯然是大數城當地的權貴,自從祖父的時代,便取得人人羨慕的羅馬公民權。保羅在青年時候就上耶路撒冷留學,在當時的大學者迦瑪列門下,接受最嚴謹的律法教育。據說,後來保羅也曾擔任過猶太公會的議士。所以,大有權力可以逼迫新生的基督教會,甚至從大祭司授權,帶兵前往大馬色城捆綁基督徒,帶回耶路撒冷審判。
主耶穌特別選召大有才學的保羅,善用他的才能、學識,把神愛世人的真象傳播到外邦人的世界,使外邦人和猶太人一樣地蒙受耶穌基督之救恩和神的祝福。另外,神也將救贖世人的「基要真理」啟示保羅,而奠地了基督教的神學基礎。我們只要看二十七本新約聖經中,就有十四本是保羅所撰寫的,便不難了解為什麼主耶穌會特別選召保羅的了。
使徒保羅的傳道生涯,大約是從他四十四歲開始,一直到主後六十七年,在羅馬被斬首為止,前後有二十多年的時間。其間,保羅與同工曾作三次的旅行傳道。
保羅到處旅行傳道、建設教會、和牧養教會。他深切地體會到,基督教傳道的成敗和教會之興亡,全繫於「傳道人及教會是否注重傳揚並且實踐基督耶穌的大愛。」因此,保羅先生便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提到「愛的真諦」,特別指出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愛是無比可擬的。而在同一章的第13節,就特別指出「信和望」的美德還不如「愛心」的重要,所以說:「如今常存的有信,有望,這三樣,其中最大的是愛。」
昔時,在歐洲,娃因斯伯魯遇(Oainsubeluguh)的地方,有一位叫做威律夫(Welf)的公爵,因得罪了皇帝康蘭三世(Konrand-Ⅲ)而發生了戰爭。後來,公爵戰敗,城堡被皇帝的軍兵團團包圍,破城已是指日可待了。皇帝嚴命全軍加緊攻城,並且狠狠地發誓說:「這城裡的人真夠可惡,城破的日子必要把城裡所有的男人殺光。」
正當這危急的時候,有幾個城裡的女人前來求見皇帝,哭哭啼啼地哀求皇上赦免他們,不要再攻城了。皇帝嚴厲地回答他們,「女人無罪,然而那些可惡的男人必定要死!」這些女人哭得更傷心。她們齊跪在皇帝面前懇求皇帝,起碼允許她們帶著最寶貴的東西離開城堡。皇帝看了便動了惻隱之心,應允她們說:「好罷,我准許所求,明天城裡的女人,可以盡你們所有的力氣,背負你們心愛的寶貝離開城堡,我保證沒有人會攔阻你們。」
第二天早晨城門大開,看見一大群女人,每一個人都用一個大布袋,裝了她們心愛的寶貝背在肩頭上,陸陸續續地從城堡裡走出來。看著她們滿臉通紅、汗流浹背、氣喘如牛、步履踉蹌,看樣子,便知道她們是背了相當笨重的東西。奇怪,她們那樣辛苦地背負出來的寶貝,到底會是什麼呢?原來,這些女人都把自己心愛的丈夫裝進大布袋裡,拼命地從必死的城堡裡背出來。
皇帝發現被那些女人的計策套住了。可是,皇帝並沒有生氣。因為他被那些女人的智慧、勇氣、貞節、和對丈夫所表現「無比的大愛」深深地感動。因此,皇帝不但不責備,反而褒獎她們,並且宣告「特赦城堡裡所有的人」,包括那些該死的男人。
弟兄姊妹!我們世人曾經犯罪,背叛了 神,原該是被 神處死的,像那些背叛皇帝的威律夫公爵城堡裡的男人一樣地該死。可是, 神的獨生子耶穌基督,像那一群貞潔、熱愛丈夫,城堡裡的女人一樣,深愛著因背叛 神而該死的世人。所以,耶穌基督便降生為人,「獻身為贖罪的羔羊」,背負了創世以來世人所犯的一切罪孽,代替世人遭受無比殘酷的極刑──釘死在十字架上,為世人贖罪而拯救世人。一方面蒙獲 神赦免該死的罪刑,另一方面使世人從魔鬼的轄制和毒害中得以解放出來。主耶穌為世人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另一種意義,乃是在 神面前成為「挽回祭」,用以挽回 神對叛逆必死的世人的震怒,轉化為憐憫、慈愛的恩惠。讓 神赦免世人該死的罪刑,如那一群女人為所愛的丈夫挽回皇帝的震怒,轉化為憐憫、施慈愛,而讓皇帝赦免她們丈夫的死罪一般。還有一點,我們也藉著耶穌基督十字架上流下的寶血,可以「與 神重新和好」,使世人恢復創世當初,可與 神直接交通,天天親近 神,永遠享受 神無比的大愛。
約在公元三十年,主耶穌在逾越節期間,行了幾件令人驚訝的神蹟、奇事,結果有許多人信了耶穌。當時,有一個法利賽人,名叫尼哥底母的老先生,他是猶太公會(猶太最高議會)的議士,也是很有名望的教法師。他對耶穌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蹟有很深刻的印象,希望對耶穌有多一點認識。因為尼哥底母心裡猜疑,或許「耶穌就是聖經上所預言, 神差來拯救以色列人的彌賽亞」。所以,尼哥底母就趁著入夜之後,前往探訪耶穌。因為他怕被人看見,而損害他在猶太領袖們眼中的聲望。
尼哥底母對耶穌說:「拉比,我們知道你是由 神那裡來做師傅的。因為你所行的神蹟,若沒有 神同在,無人能行。」耶穌回答說:「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,人若不重生,就不能見 神的國。」(約三:3)接著,主耶穌為心存懷疑的尼哥底母解釋「重生」的意義,和獲得重生的程序。主耶穌告訴尼哥底母說,一個人想要重生,必需領受「水的洗禮」和「聖靈的洗禮」。所以說:「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,就不能進 神的國。」(約三:5)主耶穌的意思就是說,一個想重生進入神國的人,首先,必須公開承認自己的信仰,願意在 神和世人面前認罪悔改,接受耶穌基督作他個人的救主,奉耶蘇之名領受「水的洗禮」,表明靠著主耶穌的名,洗清從前所犯的一切罪孽,蒙 神赦免自己一切的過犯。然後,可再進一步領受「聖靈的洗禮」,而獲得聖靈的大能力,終生在聖靈的感動、啟示、和引導之下,為主耶穌作美好的見證,引領人歸主得救。難怪使徒彼得說:「你們各人要悔改、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,叫你們的罪得赦,就必須領受所賜的聖靈。」(使二:38)
神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,為的是要拯救被魔鬼和罪惡掌控、奴役、毒害的世人,「脫離撒旦的國度」,免致沉淪、滅亡之境地,進入快樂如伊甸園之「耶和華的王國」,得以享受永遠的生命,這就是「重生」了。
主耶穌為使尼哥底母容易了解, 神對世人無比的大愛和為世人所預備的救恩,說:「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,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,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。」(約三:14—15)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,像古代在曠野因犯罪被蛇咬垂死的以色列人,必須抬頭來仰望先知摩西高舉在天空中的銅蛇才得以存活。相同的道理,被魔鬼誘惑犯罪將要滅亡的世人,必須仰望十字架上的救主耶穌,才能從將要滅亡的絕境中獲得拯救,而進入天國。
最後,主耶穌更進一步強調,天父 神賜給世人無比的大愛,說:「 神愛世人,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世人,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,反得永生。」(約三:16)這是耶穌基督在開始傳道工作六個月之後,在耶路撒冷表明他是奉 神的差遣,前來拯救世人的救主。
有一次,法利賽人聽見耶穌堵住了撒都該人的口,他們就聚集。經過一番商量之後,異想天開地推舉一個能言善辯、口才特好的教法師,打算藉著提出神學上的難題考倒耶穌,用來提高法利賽門的社會聲望。於是前來質問耶穌說:「夫子,律法上的誡命,那一條是最大的?」耶穌回答他說:「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意,愛主你的 神。這是誡命中的第一,且是最大的。其次也相倣,就是要愛人如己。這兩條誡命,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。」(太二十二:34—40)這位法利賽的名律法師,只好心服口服地退下去了。其實,聖經上無論舊約或新約,對 神和對人的愛,總是排在首要的地位。
主耶穌知道,自己升天之後,必需藉著眾門徒把「 神無比的大愛」的福音傳遍天下。然而傳播福音成拜的主要關鍵,是看門徒能否真正地實踐「 神的愛」,就是愛 神、愛主內的弟兄姊妹,並且愛尚未信主的世人。
最後晚餐的席上,主耶穌為教訓十二門徒,相親相愛,精誠團結,同心協力,把福音傳播給天下萬邦、萬國、萬民。所以主耶穌就親手為十二門徒洗腳,再以毛巾擦乾,留下永垂不朽「愛」的好榜樣。然後,主耶穌告誡門徒說:「我是你們的主,你們的夫子,尚且洗你們的腳,你們也當彼此洗腳。」(約十三:14)
接著,主耶穌就在晚餐的席上,「設立了一條新的命令」,讓基督的門徒永世傳守,說:「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,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,我怎樣愛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相愛。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,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。」(約十三:34—35)
主耶穌繼續教訓門徒,說:「你們要彼此相愛,像我愛你們一樣;這就是我的命令。人為朋友捨命,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。你們若遵守我所吩咐的,就是我的朋友了。」(約十五:12—14)主耶穌特別提醒門徒,為了愛你們,願意降尊自己的身份接納你們做朋友,並且甘心樂意地為你們捨命,拯救世人脫離撒旦的轄制和罪惡的捆綁,回歸創造宇宙和世人的主宰—父神愛的懷抱裡。
有一個叫伯克的年輕人,是英國倫敦一所高水準醫學院的學生。他人高馬大,面帶笑容、和靄可親,留給人很好的印象。可惜,他的天資遲鈍,平時雖然很用功,每逢可試總是不及格。學校裡,同學們都看不起他,教授們也都勸他改讀別的學校,但伯克堅決要作醫生,不肯放棄他的志願。幸虧該校有一個叫做約翰的同學可憐他,就和他結為知心的朋友,使伯克得到很大的鼓勵和安慰。
「光陰似箭,恰如流水」,一轉瞬約翰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,而應某差會之聘,將前往東方某一個醫院任院長。臨別的前一個晚上,伯克前往訪問約翰。對他說:「恭喜你以最高成績光榮地畢業。可是我年年留級,不知何時才可畢業。你是我的知己,你離開了之後,我會很孤單」,說到這裡,不由得流下了傷心的眼淚。
約翰安慰他說:「請你不要難過,上主必定會與你同在,他會引領你的路。也許你的個性較不適合做醫生,不如轉校較好。」可是伯克回答說:「世上沒有一種職業比做醫師好,醫生有 神賦與極大的使命。」約翰心裡想,像你這樣資質欠佳的人,即使能僥倖畢業,豈可能榮神益人呢?夜深了,伯克依依不捨地向約翰告辭就離別了。
八年後,約翰從東方返回英國,便回到母校拜訪該校的教授們,順便打聽伯克的消息。有一位教授告訴他,伯克年年留級,若依照學校的標準,以他的成績是不可能畢業的。可是看他那種堅決的意志,執意追求做醫生,所以三年前教授團同情他,一致贊成,特准他畢業。聽說,現在伯克在本市某貧民區開業診療,情況並不好。
約翰辭別了師長們,就前往那條街尋訪伯克。那條街,房子老舊又破爛,街道髒亂,行人都是低階級的勞動者。突然看見一間破店鋪,外面掛了一塊招牌,寫著「伯克醫院」。
約翰進了店門,看見擠著一大群貧困的病人,裡面有個面黃肌瘦、穿破衣的醫生為他們看病。伯克認得約翰,大聲笑著說:「約翰兄,久違了,謝謝你來看我。請坐,等我看完了病人就來。」伯克看完了病人,就配藥給他們。可是每一個病人拿了藥,都是說:「醫生,對不起,我今天錢不方便,改天…。」伯克醫生組是回答他們說:「不要緊,賺錢實在不容易。」
診病完了,兩人很高興地談談相別八年間各人的遭遇景況。突然壁鐘打了十二下,好像告訴人是午餐的時刻了。伯克面帶愁容很不好意思的說:「很對不起,店主外出,不能招待午餐!」約翰說:「沒關係,我們去餐館,今天我請客。」伯克很客氣,不好意思同去,其實他已幾頓飯沒吃了,肚子很餓。約翰看得出伯克的困境,就誠懇地邀請他同行。飯後,約翰說:「今天很高興地再看到你。因剛回國來,尚有許多事務待辦,在此告別,改天我會再來看你。」
一個星期後,約翰再來看伯克。醫院裡照樣擠滿了求診的病患,卻看見了臉色蒼白的伯克躺在床上為患者看病。約翰問:「你病了?」伯克回答:「是的,離開你的那天晚上,冒著大雨出去看病人,就一直病到現在。」於是,約翰替伯克代診病人。看完病人後,約翰很仔細地為伯克診病,發現伯克的病況極為沉重,已沒有治癒的機會了。
那時店主進來,他告訴約翰說,伯克醫生是一個非常仁慈、誠實的大善人。他租我的房子,我又提供他膳食,三年來他從未欠我一天的飯錢,也未曾欠過一個月的房租。他每天雖有超逾上百個病喚,可是他的經濟,總是入不敷出,終年過著窮困的日子。每逢病家來請,無論是颱風水災,不管是下霜降雪,他從不推辭,有時候,來不及吃飯、餓著肚子,也從不為自己著想,只以病人的安危為重。伯克醫生自己沒有禦寒的厚衣,可是一有病家求診,雖是天寒地凍,或是三更半夜,他也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出去,醫治危急的病人,從不拒絕。如今,他已不能吃,也不能起床。可是這裡的住民真沒良心,一點也不體貼伯克醫生的病苦,每天還是有百多個人到他床前求他診治。雖是這樣,伯克醫生也抱病忍苦為病患服務,一無怨言。唉!像他這樣慈善的大好人,我從未見過。
約翰看見伯克重病垂危,那夜就留下來照顧伯克。半夜的時候,伯克突然握住約翰的手,說:「約翰,我原想留在世上多一些時日,來實踐 神無比的大愛,幫助那些貧困艱難的人們,想不到只不過三年的時間,竟染了無法醫治的病就要走了。唉!我真對不起 神,也對不起人啊。聖經上所記載『懶人的僕人』,這句話豈不是指著我說的呢!」約翰即刻安慰他說「聖經上也說過『忠心的僕人』的這句話,正是指著你說的啊!」
伯克面帶笑容,嘴裡反覆地唸著:「懶惰的僕人,忠心的僕人…」,然後,向約翰說:「親愛的約翰兄,謝謝你的照顧,再見了。」說完就閉上眼皮。於是,這位世上的大善人,天父 神眼裡忠心的僕人——伯克醫生,就這樣地蒙主恩召、安息主懷。
約翰吩咐店主說:「這幾天我有很重要的事要辦,無法留下來辦理喪事。這件事只好請你代勞,所用喪葬費全由我負擔,三天後我會來參加喪禮。」店主很樂意地承擔了。
過了三天,出殯的日子,約翰送了一個大花圈,並親自前來參加喪禮。想不到當天那條街,店店停業,通街停市,好幾萬民眾聚集在街道上,擠得水泄不通。
約翰走不過去,於是問身旁的人:「聚了這麼多久,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?」
「送葬!」旁邊的人回答他。
「為什麼參加葬禮的人會這麼多?」
「他愛我們三年之久,我們豈不該用一天的時間,來追悼答謝他呢!」
「這人做什麼事業?」
「他是醫生。」
「他叫什麼名字?」那人尚未回答,突然大群的民眾擁擠過來,如排山倒海、洶湧的大波浪一般,約翰險些被推倒。維持秩序的警官大聲喊叫,「退後,退後!」約翰知道這條路走不過去,只得另繞小路前進。一邊走,一邊自言自語地說,世上貧踐富貴的差距太大了。同樣是一個醫生的葬禮,這邊的醫生真可說備極人間哀榮,竟有幾萬人為他送葬,花圈、花藍又是那樣多,盛大的場面猶勝過王侯將相,而我的朋友伯克醫生真夠可憐,參加葬禮的一定是寥寥無幾,可能除了我以外,再也沒有人送花圈罷。唉!世上人情的冷暖,怎會相差得這麼大呢!
走到伯克醫院前,擺在眼前的光景叫他甚感驚訝。約翰看見伯克醫生的壽棺,已安放在大街上的正中央。四周排滿了許多花藍和花圈,宛如一個規劃整齊美麗的花園。成千上萬的民眾圍在棺木四周,也擠滿了整條大街的每一個角落,他們也請來了一位名牧師主持喪禮。眼前這驚人的光景,突然叫約翰聯想到「兩千年前,主耶穌在巴勒斯坦傳道時的景況該也像今天一樣」。萬千民眾跟隨著主耶穌,擁擠他,聽他傳講天國的福音,並且懇求耶穌憐憫,為他們醫病。突然出現的「靈感」,使約翰醫生恍然大悟,「對,伯克三年的所做所為,正如主耶穌傳道生涯的重現。他才是真正地活出基督耶穌來, 神所嘉許又良善又盡忠的僕人。」
大家等候約翰醫生來到,就開始舉行追思禮拜。追思禮拜中,從頭至尾都沒有吵雜聲,大家肅靜而恭敬,許許多多人哭泣流淚,宛如為自己的父母或最親愛的人送終一般。葬禮完後,幾萬民眾排列長陣,送伯克醫生到墳地。約翰大受感動,打算向眾同學募捐為伯克建立一座紀念碑。
過了一個星期之後,約翰帶了兩個工人前往墳地,為要整修伯克的墓園和建立紀念碑。當他們到達墓園時,眼景的景象叫約翰呆住了。他發現伯克的墓園建造得整齊美觀,是所有墳地中,最具規模,且是最漂亮的。墳墓後面的石牆上鑲嵌了一大塊很漂亮的大理石墓碑,中間是一個十字架,墓碑上方刻著「伯克醫生之墓」,中間刻著「人為著朋友獻性命,愛沒有比這個更大的。」(廈門音白話字聖經約翰十五章13節),下面的題字是「眾街民敬立」。這是好幾萬貧困的街民,為感念他們的大恩人——伯克醫生,心甘情願捐獻一人幾毛的血汗錢來建造的。
親愛的弟兄姊妹,這是約翰醫生親筆寫下來的真實故事。今天,我藉著這個故事和弟兄姊妹共同來追思 神忠心的僕人伯克醫生,他是怎樣地「效法並實踐耶穌基督無比的大愛」,甘心樂意獻上自己的生命,來照顧一群貧困的民眾,叫人無論言及伯克醫生的善行,或瞻仰伯克醫生的墓園時,都會想到在伯克醫生的背後,必定有一位感動他、指引他如此行,「深愛世人的真神天父存在於宇宙之間」。假使有人願意效法伯克醫生,將「 神無比的大愛」彰顯出來,而「榮 神益人」、領人歸主,就不管他的才智是高、是低,只要他願意遵行保羅先生的教訓:「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,凡事都能作。」(腓四:13)主耶穌說:「人為朋友捨命,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。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,就是我的朋友了。」(約十五:13—14)使徒約翰年老時,懷念他的主耶穌無比的大愛說:「主為我們捨命,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,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。」(約壹三:16)(請低頭禱告)
一九四○年三月二日上午講於鹽水教育